汉字转拼音工具网
当前位置:拼音知识
汉字突破以形表意 走上“形声化”道路
时间:2023-10-17 16:41:51   浏览量:213

从甲骨文看,汉字早期的构造主要是以形表意,通过摹写客观物象来构成文字符号,这就是所谓的“象形字”。

有些抽象的概念不易于直观表达,古人就利用抽象符号来组合或在原象形字之上加一个标指性的符号来造新字,这就是所谓的“指事字”,如“上、下、本、末”等。还有的字是将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利用它们相互位置关系或意义关系来造成一个表达新的概念的字,这就是“会意字”。如“乘、涉”等。

早期是用“以形表意”的方法造字,即通常所说的象形、指事、会意造字法。这类造字方法在甲骨文时代占70%多,有明显优势。但是,以形表意造字有很大局限性,不仅符号众多,而且复杂的抽象概念,如心理、思维、情感、性态等,以及语言中的虚词,如代词“我”“之”等无形可象,难以构形。汉字发展遇到了第一个困境,即以形表意的构形危机:众多的概念无法通过以形表意的方式造出文字符号。

如何突破汉字构形困境?从殷商甲骨文看,当时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

一是借助早已使用的同音借代的办法,即“假借”。据抽样统计,甲骨卜辞的用字假借占到74%。不过假借字多了就使得符号系统的功能容易发生紊乱,也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困难。

二是用形声造字法来构成新字。如“蛛”,以“虫”作形符,“朱”作“声符”,表示读音。形声字在甲骨文中占有相当比例,约占29%。

形声造字法,一方面其形符与字义相关,继承了以形表意的传统;另一方面其声符利用系统中已有的符号表示字的读音,实际上开辟了通过字符表音来记录语言的广阔道路,从而突破了以形表意的构形困境。到西周时期形声造字就已逐步成为主要构形方式,经统计西周时期的新增字约有81%是形声字。到春秋、战国时期新增字中形声字占比为96%和99%。汉字构形方式系统完成了重大变革,到春秋战国时期,汉字构形基本实现了单一的“形声化”。这一变革从根本上解决了汉字符号生成的机制问题,使得汉字符号可以适应时代发展而生生不息,任何新词语、新概念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造出一个记录它的符号,如当代为化学元素创造的新字,就是用的这个造字法。